核激素受體
核激素受體指的是細胞核內激素作用的靶分子,屬于核受體。核受體是一類在生物體內廣泛分布的,配體依賴的轉錄因子,其成員眾多,構成了一個大家族,可分為三大類,類固醇激素受體、非類固醇激素受體和孤兒核受體。類固醇激素受體和非類固醇激素受體統稱為核激素受體。也就是說,核受體絕大部分都是激素受體。與在細胞表面的受體不同,這類受體僅存在于后生動物(如線蟲、昆蟲和脊椎動物)中,多為反式作用因子,當與相應的激素結合后,能與DNA的順式作用元件結合,調節基因轉錄,從而在機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細胞分化及體內許多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類受體的功能障礙將導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癥、不育、肥胖、糖尿病。
1、核激素受體的結構
如前所述,核激素受體包含于核受體,核受體的典型結構分為六個部分,即A、B、C、D、E和F區。N端(A/B區),高度可變,包含至少一種本身有活性的配體非依賴性的轉錄激活域(AF1),能夠接受配體非依賴的順式激活。C區是核受體超家族中最保守的區域,即DNA結合區(DBD),是決定受體與DNA結合活性的區域,同時也是是核受體的特征性區域。在DNA結合區(C區)和配體結合區(E區)有一較短且不保守的結構稱為絞鏈區(D區),主要是在C區和E區間起絞鏈作用,該區含有核定位信號肽(NLS)。E區,又稱為配體結合區(LBD),是核受體中最大的結構域,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證選擇型配體的識別。這個區含一個配體依賴性的轉錄激活域(AF2),在轉錄調節中非常重要。有些核受體還包含一個F區,在E區的C端外,F區的序列高度可變,其結構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圖1. 核受體結構示意圖
2、核激素受體的分類
核激素受體可根據結合的激素類型分為類固醇激素受體和非類固醇激素受體。
類固醇激素受體又稱I型核受體,包括雌激素受體、雄激素受體、孕酮受體和糖皮質激素受體。這個受體亞組的類固醇激素配體從各自的內分泌腺通過血流轉運后與類固醇結合球蛋白結合。這類受體與配體結合后,受體轉運至細胞核,形成同源二聚體,與其他輔助因子一起調控轉錄,輸出信號。非類固醇激素受體又稱為II型核受體,包括甲狀腺激素受體、視黃酸受體,維生素 D 受體和 PPARγ。此類受體與配體結合后,該類受體可異質二聚體化類視黃醇 X 受體 (RXR),然后與其他輔助因子一起調控轉錄,輸出信號。